行業新聞
Face ID會成為新的潮流還是暫時的妥協?
2015-12-08 17:43:37
距離蘋果的新品發布會已經過去一月有余,蘋果首款全面屏手機iPhone X也即將迎來發售日,iPhone X除了搭載了新晉超強悍生物智能芯片A11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iPhone X解鎖新技術——Face ID(也就是面部識別技術)取代了傳統指紋識別。

這項新技術也使iPhone X有了備受消費者吐槽的齊劉海,除了聽筒和前置攝像頭外,“齊劉?!敝饕€是為了Face ID的技術硬件所設置的,其中包括了TrueDepth相機技術及其配置的相應子系統:紅外傳感器,照明器,點陣投影儀,距離傳感器和環境光線傳感器等各種傳感器設備。
當用戶看著手機時,它會向面部投射30,000個不可見的IR點,相機會捕捉并拍攝圖像,然后將其與存儲的面部圖像進行對比。這一切都是實時發生的。該功能整合了神經網絡技術以及其他傳感器技術,能夠有效區分不同面部,并且辨別手機前的人像是否只是一張照片,其也可以檢測到用戶是否戴著口罩,甚至和原體近乎一致的3D硅膠模型都無法騙過iPhone X來解鎖。
而有了強悍的A11芯片的加持,iPhone X的面部識別也具有更快的識別速度、更高的準確率、更強的適應性。A11具有運行諸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應用的強大功能。這一雙核神經引擎每秒可進行6000億次操作。
如果用戶更換頭發或戴上帽子,或者戴上眼鏡,Face ID依舊可以有效工作。如果用戶的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比如說長了胡子等等,Face ID一樣可以適應。手機會針對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處理,用戶所做的僅僅是盯著手機讓其自動解鎖。
這使得原本需要按一下的解鎖過程,變成了看一眼,且支持支付識別。所以在蘋果的發布會過后,段子手們紛紛創作了眾多“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險些傾家蕩產的段子,這也間接為這項新技術的火熱,加了把柴火。

雖然在上個月的發布會中,蘋果的營銷高級副總裁重點強調了其安全性:號稱要比Touch ID安全20倍。但出于對新生事物的懷疑態度,以及人們以往經驗中的認知,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仍存在很多質疑。和指紋識別相比,面部識別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
甚至有很多科技界人士及媒體對其唱衰,認為Face ID是蘋果在尚未解決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一種妥協和過渡。
在解鎖場景上講,與蘋果的ios10的Touch ID相比較,Face ID對于解鎖的要求還是相對較繁瑣的,原本的Touch ID,當我們從口袋或包里掏出手機的過程中,已經可以完成解鎖的過程,而Face ID則需要將手機放置于面前,基本保持自拍的姿勢,頭的角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這使得原本只需要一根手指就能解決的問題,變成了需要多個身體部位來協調,也使得只需要0.01s的過程至少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從解鎖過程和解鎖時間上來說,面部識別遠不如指紋識別。即使現如今最高級和技術完成度更高的蘋果的面部識別——Face ID,和Touch ID相比,也存在著不足之處。
據分析,Face ID之所以可以無視妝容,光線,穿著,面部清潔情況對于面部識別的影響,是因為其使用紅外線探測面部結結構,而非是簡單的圖像識別。但紅外線探測的精度又有多高呢?對于面部結構改造較大的整形(削骨,脂肪填充等)能否應付的來,蘋果的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Schiller在發布會上的玩笑“孿生兄弟/姐妹或許需要設置密碼來解鎖了”也大概是出于對Face ID面對高度相近的面部,缺乏精準的識別。相對于獨一無二且極難變化的指紋來說,人們對于Face ID的安全性質疑,由此看來也不無道理。

蘋果帶動了滑動解鎖的潮流,也帶動了指紋解鎖的潮流,那還會繼續帶動起面部識別的潮流嗎?據外媒AppleInsider稱,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授予蘋果一項聲波指紋成像技術專利。蘋果在指紋識別上的繼續努力,也說明了Face ID或許真的是蘋果在屏下指紋識別尚未成熟時的過渡和妥協之舉。
而面對全面屏的趨勢,齊劉海是美學上的讓步,也是技術上的妥協。當真正的全面屏來臨的時候,拋卻現有的妥協之舉——面部識別與后置指紋識別,只有屏下指紋識別這一技術才是最優的方案。

手機市場,面對即將到來的OLED時代,屏下指紋識別也將如虎添翼。
OLED解決了屏體厚度的問題,并且在新型技術的推動下,OLED也使得屏幕越來越薄,分辨率也越來越高,這對于屏下指紋識別的技術實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更薄的屏體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來放置元器件,更高的分辨率提供了更精準的識別。
面對現如今仍不算成熟的屏下指紋識別,在OLED不斷進化不斷完美的過程中,將會日臻完美,取代現有的指紋識別也指日可待。沒有劉海,沒有難用的后置指紋識別的完美全面屏手機也會隨之登上時代的舞臺。